玖悦餐厅
从宁波驱车约1小时抵达慈溪,主推精致粤菜的玖悦餐厅就在城中心。设计师重整旧建筑,打造出这间人文餐厅。内卷时代,当传统餐厅着力于让食客加速翻台,玖悦却用心把人留下来。设计师试图让空间超越餐厅本身,并重新定义一间好餐厅的标准——好吃之余,它让人真正置身憧憬已久的“自家”餐厅,享用一份“在场”的宁静,在内心与时代焦虑保持距离。
图片:朴言
餐厅位于一栋20多年以前建成的商业体中,覆盖其全部七个楼层,总面积超过7000m²,体量巨大。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期(一、四、六、七层、阁楼)已完工开放;二期(二、三、五层)尚在进行中。
原始建筑的内部结构近似厂房或办公楼,单层面积大,层高有限,压抑憋闷。对原始结构的“破”与“立”,是设计师的首要挑战。他将一至二层、六至七层的部分空间打通共用,一层门厅的木格栅沿着墙壁延伸至二层,从六层沿螺旋楼梯可抵达七层的花园,六至七层的墙面还设置了挂画线,为日后举办艺术展保留可能。如此,既拓宽了层高,也构建出不同楼层的延续性和对话。设计师同时将顶层坡屋顶的闷顶打开,接引天光,营造出如教堂般的宁静氛围,令纵向的视线、气流通畅无阻。最终让沉睡的建筑恢复呼吸,苏醒过来。
对空间功能的重构则更具颠覆性。传统餐厅为实现收益最大化,大堂常位于一层,以吸引人流,包厢多位于高层,以满足高端客人对私密和安静的需要。本案中,设计师反其道而行,将作为公共空间的大堂设置在七层的顶层,屋顶阁楼也被开放出来,用于就餐聚会、举办艺术沙龙——秉持平等的设计观,他以开放的心态,将视野更优美开阔的空间共享给更多人。大中小包厢则分散于各层。一层开辟出可自主体验的煮茶厅和品茗区,每间包厢亦内设茶席。在优雅地烹煮、冲泡一壶茶的过程中,人心不再四处奔忙,得以安住于此。这种引导客人放慢脚步与心性的做法,也与传统餐厅追求快速翻台的运作方式截然相反。
设计师相信,一间好餐厅能够带给人的,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在于餐后的余味。设计之初,他与餐厅主人就达成默契,希望将人们理想的自家餐厅的样貌呈现于他们眼前。尤其是这里的包厢,有别于传统餐厅包厢的千篇一律,玖悦的每一间包厢各不相同。餐厅主人不吝分享,拿出了自己收集于世界各地的古董家具、瓷器和艺术品,设计师则将这里当作孕育无限可能的实验场,竭尽所能地呈现每一种用餐情境与氛围。他把主人的珍藏悉心融入,它们不再高高在上地仅供观赏,而是可被使用和感受,将真实的体验落地。
一层最大的包厢中,一对椅背嵌有手绘艺术彩屏的东方古董椅,如同历经沧桑依然流露着精致韵味的妇人,端坐着娓娓道来被尘封的故事。暖黄灯光氤氲的小包厢里,伴侣们可以无人打扰地共进晚餐。在另一间包厢中,像弗拉明戈一样热情的红色烤漆墙面与手工拼接波点大理石地面对撞,恍惚把人邀请进王家卫或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里……这些包厢温暖安稳又各具风情,激发着人们逐一探索的好奇心。当人们回到家,心中又会升起更新自家餐厅的心愿,这也是设计师与餐厅主人共同的心愿。
空间细节同样可圈可点,如同餐盘中耳目一新的配菜,它们不仅带来惊喜,也带给人被认真关照的感受:一层点菜区,食材被精心陈列在一张中古台球桌上,令点菜过程饶有兴味。一层门厅的大门把手,以手工在铝表面敲击制成,凝结着对手工艺与时间之美的敬畏。品茗区的墙面用陶土砖垒叠而成,内嵌光源,幻化出丰富的光影层次。有赖于设计前的考察和预判,设计师在紧邻户外花园的包厢安装格栅,让光线以恰好的角度透过格栅在墙面停留,渲染出静谧禅意。一层的女洗手间内还区隔出了优雅的梳妆间。这些细节皆在引导人们从焦虑的惯性中抽身,享受片刻的从容和宁静。
曾经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去往某间新开业的餐厅或酒店,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设计,再想象将它们复刻在家中的样子。网络时代,资讯的获取轻易迅疾,却使人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变得钝化迟滞。玖悦将人从虚幻的线上拉回真切的现实,在这里,老建筑醒过来,心安顿下来,人坐得住,可以不疾不徐地享受食物的美味和环境的风味,体会人与人相处的珍贵和感动。好好吃饭的背后,是对人真实感受的郑重寻回。